晚饭,村口槐树下,就成了村里老人的聚集地,在这里经常能听到一些奇闻异事。我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拿着小板凳坐在边上,津津有味地听着老人们讲的故事,“举尺三头有神明,村头那个小痞子办的缺德事太多了,现在也瘫痪了”。一边的女人接着话“是啊,不管干啥事都要积德,不要太会算计,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给子孙”。大家是你一言我一句的,句句说到点上,句句夹杂些俗语。其中有一句俗语引的大家热议了起来“无傻不成村”,意思是说,每个村子都会有个“半傻人”,也就是大家说的脑子不好使的傻子。可为啥说是半傻人呢?他们脑子虽然不好使,有点痴呆,但是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担着百家情,他们心地善良、无欲无求,乐于助人。因为老人们也说,他们是为村子里挡灾的“守村人”。而对于“守村人”的解释,大家也是七嘴八舌,有的认为他们是村子里们上辈子或者上上辈子就是村子里的无所事事的泼皮无赖,流氓混混,上一世的时候在村子里作恶,鱼肉相亲,欺男霸女,无恶不作都干让人恨得牙直痒痒,但是在将死之时可能就突然觉悟后悔了,觉得生前干的事太遭恨,于是甘愿下一世三魂去其一,七魄去其二,重新再回到这个村子镇四方守太平,来报前世欠下的孽债,这一世好好的守护村子让村民不受任何迫害,等死了以后把欠的债还完了,他们也就能抵消掉曾经的业障,然后再去转世投胎。还有的老人认为“守村人”其实上天派下来帮助村民的,因为传说中每个村子都有一些秘密,一般人很难守住秘密,而守村人则是土地爷转世。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时候,基本上每个地方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也就相当于现在每个县一个父母官,城隍爷归属阴司管辖,每个城隍庙都有判官和阴差,管辖每个地区的小鬼,如果有不能抓住的恶鬼,都会有城隍爷向阴司报告后,阴司负责羁押。大致城隍庙是这么一个存在,而每个村的守村人是由城隍爷选出来的,守村人的任务就是管一个村子的平安。因此,只有村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不用通知,守村人却总是第一个知道。起初听到这种言论时,我也把当成笑话一听,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老人说得颇有一些道理。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傻子,住村东,我对他的记忆比较简单。它每天都是那么的开销,孩童们上学时,他跟在身后嘴里永远流着哈喇子,不太会说话,总是呜呜泱泱的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他说话最常用的是“嗯”“啊”两个字,通过变化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等到大了。无论他的身材还是面部表情还是那样没有一点变化。他似乎知道谁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只要见到村子里的人人,他总是热情洋溢地给村民们挥手,嘴里“嗯,吖”的打着招呼。即便很少有人搭理他,也丝毫不影响他对村民们的热情。虽然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瞎游逛荡,但是村民们却从不讨厌他们。村里一切大小事,他都要参与一下,当时村村通道路还没来到村子里,每天村民们进城都要过一段十分颠簸的土路,于是大家自发集资买了一些白灰垫路,“守村人”不知道在哪知道的消息。天蒙蒙亮,它就拿着铁铲开始一铁铲一铁铲的帮着铺路。村里面谁家有红白事,他也会主动来家里帮忙,忙前忙后的,帮助主家打扫卫生,收拾桌椅,只要是杂活,不用交代他们都会主动地干。忙完后去谁家借的大桌子,凳子,结束以后都是他还回去,而且他都知道桌子谁谁家的,凳子谁谁家的,一个不漏的还回去。等到一切都忙完,他们才会来到主家,主家也会主动给点饭,不过他们不会主动和主家要东西。只要是帮着村民们干活,“守村人”从来没缺席、不偷不抢,什么事都会抢着做,确实勤快,不过唯一遗憾的就是,守村人没儿没女没媳妇。因此等到他们老了走后,村民们都会为其办丧事。那么你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795.html